最近,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的《深圳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规划(2025—2035年)》悄然引发关注。这份文件虽未引起广泛热议,但从城市发展的长远视角来看,它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规划——深圳将在全市范围内打造48个“地下城”,构建“一网、四片、多点”的地下空间格局,向地下要空间、向立体要效益。
结合去年的两个文件,一个是自然资源部发布的《关于探索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》,另一个是国家将低空经济作为新支柱产业。全国范围内,向天空要高度,向地下要深度,已经逐步开始。
深圳拟在未来十年内构建覆盖全市10个行政区的48个"地下城市"网络,这些地下空间将实现与地面城市功能的高度协同。根据最新规划方案,深圳创新性地采用了国际领先的竖向分层开发模式:
在空间布局方面,规划采用四层立体开发体系:浅层空间(0-15米):主要布设综合管廊、人行通道等市政基础设施;中层空间(15-40米):集中建设轨道交通枢纽及大型市政设施;深层空间(40-100米):规划布局城市能源储备系统和智能化物流通道;超深层空间(100米以下):预留为战略性资源储备空间
该规划突破传统地下空间开发深度限制,通过竖向分层开发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。值得注意的是,深圳的地下空间开发深度标准较国际常规水平提升,特别是在深层空间利用方面开创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新范式。
当前,中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5%,预计2050年将突破80%。然而,土地资源日益紧张,尤其是一线城市如深圳、上海等地,开发已接近饱和,传统的地面扩张模式难以为继。在此背景下,全国多个城市正加速推进地下空间开发,以突破城市发展的空间瓶颈。
地下空间开发不仅是基建行业的增长点,更将带动智慧城市、绿色建筑、数字孪生等新兴产业。但同时也面临工程技术、投融资模式、产权界定等挑战。
未来已来,能否抓住机遇,取决于我们能否洞察趋势并付诸行动。共勉!